当前位置:首页 > 详情页

【非遗文化】琴声悠扬,太仆寺旗传统技艺马头琴

来源:太仆寺旗文体旅游广电局  发布日期:2021-12-17 09:49

   马头琴是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蒙古语称“绰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

 

 

 

马头琴的历史悠久,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发展演变而来,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活方式和草原风格。太仆寺旗的马头琴制作技艺经过几代艺人的传承,马头琴的外观及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随着马头琴琴体的革新,演奏技巧也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成为民间艺人和牧民们喜欢的乐器。
 

 

 

马头琴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组成,共鸣箱呈正梯形,也有极个别的做成六方形或八方形,琴箱框板多使用色木、榆木、花梨木、红木或桑木等硬杂木制成,通常分为大、小两种,大者,琴体全长100厘米~120厘米,琴箱长26厘米~30厘米、下宽22厘米~28厘米,宜室外演奏使用;小者,琴体全长70厘米左右,琴箱长20厘米、下宽 18厘米左右,宜室内演奏使用。
太仆寺旗的马头琴制作技艺有100多年历史,就地取材、自制自用,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工艺要求也很精细,娴熟的制作工艺,精细的雕刻技术,展示着游牧民族传统文化,对蒙古族有着重要的传承意义。2020年9月入选为锡林郭勒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上一篇:
下一篇:
蒙文版 蒙速办APP

蒙速办APP

无障碍浏览 长者浏览 智能问答库 政策问答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