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详情页

【非遗文化】薪火相传—太仆寺旗传统风筝制作技艺

来源:太仆寺旗文体旅游广电局  发布日期:2022-01-21 14:40

     风筝出现于东周、西周春秋时期,被称为人类最早的飞行器。经过汉、唐、宋、元等朝代的发展有了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代表。风筝制作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

    

 

  

   风筝制作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受社会环境、地理环境、地方习俗的影响,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性,太仆寺旗的风筝制作讲究竹条均匀、骨架周正、左右对称、重心拴线,形象简练,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的表现手法。题材和内容带有浓厚的民俗特色,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都被移植到风筝的绘制上,或扎骨架,填绘内容;或依据内容改制骨架,如此反复制成,不断改进,日臻完善,使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
    

 

  

    

 

  

   太仆寺旗民间艺人在设计风筝时,不仅考虑到放飞时的空中效果,还考虑到挂在室内作为观赏艺术品时的立体效果,色彩有着较为突出的地方性,形成了一类是色彩淡雅的文人画风格,这是自近代以来形成的一个风筝绘画流派,它在绘制上有独具的特点,观赏价值极高;一类是色彩艳丽的民间传统绘画风格,构图布局重大色块浓抹,产生了热烈明快的艺术氛围,这种独特的绘画,放飞于空中,形象格外逼真,具有特殊的空间观赏效果。
    

 

  

    

 

  

   太仆寺旗的风筝工艺流程归纳为扎、糊、绘、放,以风筝作为载体反映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并运用意象美学、拟人化和图案化的表现形式,体现出较高的传统文化价值。2015年入选第四批锡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一篇:
下一篇:
蒙文版 蒙速办APP

蒙速办APP

无障碍浏览 长者浏览 智能问答库 政策问答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