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路二人台是一种较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形成和流传于内蒙古乌兰察布、锡林郭勒盟以及河北、山西等地区,因与呼和浩特市以西流行的二人台有区别,故称东路二人台。
在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由于晋、陕、冀、鲁等地的大批移民北迁,移民从口里到口外把内地的道情、民歌、社火、秧歌、打坐腔等艺术带到坝上,与蒙古族民歌、好来宝、蒙古长调等相融合,随着表演形式的不断发展,表演内容的演绎需要,后多由二人进行精彩的表演,也就是“东路二人台”戏剧的前身。
“东路二人台”在一百多年前“落脚”于太仆寺旗,1924年二人台著名艺人段六子与其堂弟等人组班演出,1932年王文炯、赵喜德、郭韩来等人开始跟随段六子学习二人台表演,主要以打地摊的形式进行演出。1944年规范二人台戏剧表演,促进了“东路二人台”戏剧艺术的发展,如今在这片热切的土地上绽放出了具有太仆寺旗特色的艺术之花,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和追捧。
“东路二人台”具有曲调悠扬高亢,淳朴粗犷;舞蹈活泼向上,朴实健美;剧情短小活泼、花样繁多、节奏紧凑、风趣幽默等艺术特点。剧目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主题始终与坝上各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连,表演人数不拘,表演扮相不拘,能准确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以叙事的形式反映现实,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2015年12月二人台入选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