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仆寺随笔④
吕光明(作者)
金界壕就在太平城外围不远处,太平城的位置符合《金史·地理志》关于金桓州的记载:“桓州……北至旧界(大定初界壕)一里半。”旧桓州在波罗城北,库尔图巴尔哈孙城南,王国维判断的也没错。所以太平城应为金代旧桓州城遗址,也是后来御马场(厂)驻地。
史料载,御马场(厂)西界50里。现在的太平城遗址距太仆寺旗东界不足十里,这就说明御马场(厂)西界应该在今骆驼山镇西四十里左右的官马沟一带。太仆寺左翼牧群的东北部是太仆寺左翼牧群骟马旗,界线在今千斤沟镇北部一带,应该与御马场西南部交界。清朝中叶,御马场(上都牧场)与大马群合并,御马场整体西迁至今商都一带,腾出地域划归东迁的太仆寺右翼牧群,太仆寺右翼牧群驻太平城附近。今骆驼山镇东部也划归太仆寺右翼牧群,太仆寺右翼牧群马群庙盛禧繁裕寺(俗称骆驼山庙)就是这个时候从岱海边上迁至骆驼山南麓。民国建立宝昌县时,骆驼山划入宝昌县,后来并入太仆寺旗。
宝昌县放垦始于清末民初,前来垦荒的农民以张家口、大同人为主,在老百姓口头语中,有“坝上”“坝里”“口里”“口外”之称。坝,主要是指万全坝;口,主要指张家口、独石口。上了坝,就等于出了口外。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东口至西口,喇嘛庙至包头”,喇嘛庙就是多伦淖尔。出张家口、独石口,到张北、宝昌、沽源、康保、多伦等地谋生的叫出口外,不叫走西口,这里的地方戏曲二人台叫东路二人台,不叫西路二人台。走西口特指到呼和浩特、包头一带谋生的人。
随着内地农民的涌入,大量的匠人也进入了茫茫草原。匠人或称手艺人,他们游走四方,用手艺讨生活,成为中国底层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如今,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已经不在了,大部分手艺已经失传了,偶尔可以看得到也都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匠人们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大致有如下一些行当。染匠、拉洋片的、咕噜匠(钉盘碗儿的匠人,歇后语有“咕噜匠戴眼镜--找碴儿”)、箍桶匠、货郎、毛毛匠(毡匠,擀毡子、做毡圪垯)、做毛口袋匠、白皮匠(鞣制羊皮,做羊皮衣服)、黑皮匠(鞣制大牲口皮张,做鞍韂、挽具)、画匠(画玻璃画、炕围子)、铜匠、说书匠、街头变戏法演杂技的、拉脚的(用胶轮车给人送货)、赶趟子的(赶着牲畜送到远处的屠宰场)、打换的(摇着小鼓收古董)、戕剪子磨菜刀的、绑鸡毛掸子的、拂笤帚的、糊裱匠(裱画、糊仰尘)、勒拜的(勒风箱)、崩爆米花的、吹糖人的、烘炉匠(给人家做点心)、小炉匠、鞋匠、剃头匠(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榨油的、磨面的、粉匠(做马铃薯粉面、粉条)、纸扎匠、阴阳先生、花匠、雕刻匠、泥瓦匠、铁匠(白铁匠)、钉马掌匠、木匠、油漆匠、粉刷匠、剃头匠、锁匠、鼓匠、媒人、算卦先生、打囤围子的、编筐的、代写书信先生等等。
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们的文化生活日渐丰富。宝昌地区属于晋语区,主要演出的戏剧是晋剧和二人台。宝昌晋剧团曾经是坝上地区的台柱子,邻近旗县纷纷聘请宝昌晋剧团前去演出。宝昌二人台是以宝昌方言为基础的东路二人台,在农村十分受欢迎。
-未完待续-
文字来源:《秣马流金太仆寺》
·节选自吕光明的《太仆寺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