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产业是“根”。太仆寺旗按照“扶贫抓产业,产业抓特色”的发展思路,坚持精准施策,下足“绣花”功夫,扎实推进产业扶贫措施落地见效,把贫困群众带上了富民“顺风车”。
精准定位 绘好蓝图
“有产才能富民,有业才能兴家”。在太旗脱贫攻坚主战场上,产业扶贫正在形成新的业态,为贫困户拔穷根、开富路,让农民真正能就业、得实惠。
在发展产业上,太仆寺旗不盲目追求“高大上”,立足于本地资源,实地走访调研,精准定位施策,合理规划布局,绘好产业蓝图,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户制宜,让扶贫产业生活化、本地化。
太旗坚持“特色创品牌、产业带增收”可持续发展思路,围绕“肉、酒、油、蛋、菜、药、游”七大优势特色产业,依托扶持自治区、盟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新引进的扶贫重点项目,创新建立“3+3”产业带贫机制,确保实现涉农龙头企业100%建立带贫机制;有劳动技能和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人口100%推荐就业;有从事种养业能力和意愿的建档立卡人口100%享受生产资料、农畜产品“低进高出”和生产过程政策补贴;丧失劳动能力和无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人口100%通过资产收益项目实现稳定增收等四个100%目标,切实构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长效机制,确保企业健康发展和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双赢。
强化组织保障,统筹推进产业发展
建立配套的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体系,与贫困户面对面、零距离,设身处地为他们发展产业创优服务,提供保障,确保产业持续发展和贫困对象持续增收。该旗成立专门的产业扶贫领导组织,负责指导协调和督促落实,完善扶贫产业支持政策,严格督导考核问责,做到有方案、有载体、有抓手。做到年初有计划、每月报进度、半年核成效、年终总验收,真正把产业脱贫任务落到实处;加强产业培育,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形成多元化产业脱贫载体;加强技能培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致富能力和就业能力;同时加强政策扶持,财政资金向产业发展倾斜,用足用活小额贴息贷款,合力推进产业扶贫。
立足资源优势,确定扶贫产业类别
太仆寺旗立足本地优势,因地制宜,筛选确定扶贫产业。一是种植业。发展特色农业、瓜果蔬菜、马铃薯、甜菜、苗木繁育、中药材等,建设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二是养殖业。发展猪、牛羊和禽类养殖,巩固养殖大旗地位。三是加工业。发展亚麻、制糖、草原白酒制造等主导产业,承接劳务密集型产业,扩大就业承载能力。四是服务业。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机作业、养老抚婴、物流超市服务。五是新业态。建设光伏电站、扶贫车间,撬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产业对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带动作用,实现产业发展、村集体增收、贫困户脱贫的目标。
龙头带动 聚沙成塔 实现百姓增收致富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产业扶贫中,太仆寺旗按照“积极引导、规范管理、加强服务、扶大扶强”的基本思路,紧盯“农”字号企业,加大招商引资步伐,着力培育龙头企业,连接农民与市场两头,从而更好地开拓市场、富裕农民。
该旗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公司+基地+贫困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先后引进内蒙古中畜蓉泰、华润五丰现代牧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通过扶持政策,通过土地流转、订单收购、股份(资金)合作、入企入园务工等多种形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助力贫困户稳定脱贫。
如今,一个个农业经营主体的崛起,壮大了一项项产业,兴了一方经济、富了一方群众。越来越多的贫困农民转变为合作社的股东和员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全旗基本形成了“镇镇建基地、村村有合作社,户户搞产业”的产业发展模式。
探索“旅游+、电商+”扶贫模式,培育产业扶贫新业态
在产业扶贫路上,太仆寺旗一路探索、一路创新,将特色产业扶贫和电商扶贫有机结合,充分运用“互联网+扶贫”模式,为蔬菜、马铃薯和养殖等基地提供电商服务。
创新推进“党支部+电商+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大力发展电商平台走进嘎查村,帮助贫困村贫困户把资金、技术、管理“引进来”,把资源、产品、服务“输出去”。完成国家级、自治区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电子商务培训中心、物流中心建设。全旗建起124个村级电商服务站。同时,依托全旗各嘎查村特有的历史、自然、文化等资源优势,规范、有序发展乡村旅游业。通过实施“旅游富民工程”和全域旅游工程,以旅游扶贫为抓手,采用“规划+”、“能人+”、“农牧户+”、“电商+”创新模式,打造太仆寺旗“京北第一草原”特色旅游品牌,规划发展牧区“察哈尔民族风情游”和农区“坝上农家民俗游”,以太仆寺御马苑旅游区升级改造项目、苍狼部落旅游景区建设项目和太仆寺旗边墙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勺儿泉休闲生态旅游村项目带动207国道沿线旅游经济,通过政策、资金扶持,鼓励贫困户发展特色牧户游、农家乐、手工艺品商铺等项目。